太和——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
一、 因水而名
西淝河、茨河、沙颍河是太和的三大母亲河,千百年来,河水汤汤,勤劳勇敢的太和人民在三大河流域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而灿烂的太和文化。
西淝河,为太和与亳州交界。新石器时代,灰角寺遗址抒写太和古文明之源。西淝河岸边,一座春秋楚国古城拔地而起。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徙于钜阳”,二十二年(前241)“王东徙寿春(今寿县),命曰郢。”按照考古勘察,此城典型的楚文化城址,再结合当地出土文物及民间传说,此地很可能是楚都钜阳。
茨河,又名细水。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倪邱谷堆遗址已经孕育着人类文明。谷堆遗址西边不远的地方,魏国新郪故城矗立在细水之旁。倪邱因倪宽而名,汉代一代贤相倪宽躬耕读于细水河畔,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相,此地命名为倪邱,明代万历年间又建有经锄楼等建筑。细水东流,汉代细阳城建立在细水之阳,恰巧过了几百年之后的宋代,万寿县县治同样选择了细水之畔。细水养育了名人志士,号称八顾的范滂、大将军吕范、邺王杨师厚生于斯。
沙颍河,又名沙河或颍河,古名颍水,据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早在魏晋南北朝,太和因她而名。据《魏书?地形志》载,陈留县侨置于此。隋改陈留为颍阳,至唐贞观元年(627年),省颍阳入汝阴。(《元和郡县图志》)颍水之阳,故名颍阳。北宋时,她是黄金水道,将江淮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输送京城汴梁,朝廷一度将万寿县治迁至泰和(今旧县集)。因为拱卫颍州,太和一度成为宋金兵刃相接之地,旧县嘛糊等与其相关的小吃开始扬名天下。至元二年(1265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泰和入颍州,至大德八年(1304年)泰和复置,县治移至今地(城关镇),自此太和地治大定。明代,颍河岸建有和阳驿渡,故太和别名和阳。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沙颍河沿岸太和城、旧县集、税子铺等地商贾云集,一度成为商业重镇,如旧县集“民居稠密,生理繁华,南北商贾,舟车辏集。大都本土之人少,徽州、山、陕之人多”。沙颍河是清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徐广缙的故里,留下了徐氏宗祠、禅堂、徐寨等诸多遗迹。
二、因药扬名
太和地处皖北边陲,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曾夺颍入淮,人民遭受疾病困扰,据传东汉名医华佗行医此地,留下了诸多典故,后人百姓为纪念华佗,明代在原墙、双庙等地建有多处庙宇祭祀。太和古时地产玉芝、木棉、红花、板蓝根、?蒌皮等中药材。明清时期,山、陕、徽、江、浙商人多来此地定居,商品经济活跃,万森堂、华济堂、大生堂等中药名店相继开业。民国抗战时期,界首、税铺、旧县等集镇商业繁荣,药铺、药庄均有分布,税镇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重要的药材集散地。
改革开放初期,富有商业头脑的太和人,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千里赶赴广州白云山卖板蓝根,成为太和医药经营模式起点。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和医药发轫于艰难之时,安徽华源公司不负众望,开创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太和医药经营模式,一年一度的华药会成为展示太和、营销太和的经典名片。
依托丰富的医药资源和强大的物流吞吐能力,2015年9月,太和经济开发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认定为安徽首批14家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悦康生物制药、银丰药业、德信佳、贝克药业等现代医药公司进驻。目前基地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抗病毒药物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4个。
一药兴百业,太和医药的发展带动了太和工业、服务业、文化等行业的兴盛。
三、太和,太和!
太和,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十二五时期,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嘉年华、汽车宿营地等一批人文景观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一幢撞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向四周伸展,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如飞虹横架……
漫步在湿地公园的石阶小路上,看樱桃花开花落,享沙河柳荫,观颍河秋泛;骑着“小绿”穿梭于熟悉而新鲜的街道上,乘坐在稳稳的电动公交车里,看窗外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偶尔到小酒馆里坐坐,大声喊道“老板,来碗板面,外加卤鸡蛋和羊蹄、羊蝎子骨”;或者到古玩城里转一转,欣赏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或到公园里广场里或到体育场里唱一曲清音戏,练几招张祖太极拳或六合拳,踢几脚球……幸福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随着太和高铁的建成,万亩森林公园的实施,六馆两中心的投入使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创建,因水而名、因药扬名的太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太和县档案局陈文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