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人记忆中的太平巷!
我们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很少再去留意它的破旧和烟火。
这一次无意间踏入了一段已经被拆除了的旧时光,从断壁残垣中,依稀能看得出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但当想要沿着时光给予的线索追寻时,却是再也找不到任何足以佐证它曾经热闹过的证据。
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名字——太平巷。
阜阳的老巷子有不少,但真要说起名字来,恐怕能够被人所知晓的也就那些个。而太平巷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现在如果提到太平巷,大多数人应该会不自觉疑问:阜阳还有这条巷子?
现在看来,阜阳确实已经没有了这条老巷。因为早在2017年初,政府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它的拆迁公告。
仅从如今的砖石碎瓦中,确实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条街巷。
哪怕它紧靠着奎星楼,也少有人会停下脚步向这里张望一眼。
站在这条曾经的老巷,放眼望去,只有堆积着的砖石、已经停工的挖掘机以及远处的高楼。
这里的一切都与周围格格不入。似乎,这样的景象本就不应该存在市中心处。
碎落的石块压着已经损坏的共享单车,被尘土掩埋着的这些车辆,成了这里曾经热闹喧嚣过的最好的见证者。
一阵不是很强烈的风吹过,就能把这里带起阵阵灰尘。不消一会,保准你就会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灰头土脸”。
本以为应当不会有人闲来无事到这里“观光”,但还别说,还真有前来拾荒的老人,踏在凌乱的砖石上,走上几步,就要停一会,看看有没有值得捡进竹筐里的东西。
但也许是因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捡拾的物件,只是简单的在周围转了几圈就离开了。
过不一会,还有位上了年纪的阿姨骑着老式的自行车在一处小土坡处停下了。
经过闲聊才得知,原来阿姨就住在太平巷的附近,闲来无事就来这里采集些养花所需要的泥土。
通过与阿姨的交谈得知,因为原先的慧湖公园不能满足周边市民的需求,所以需要把慧湖公园继续扩大修整一番,也就免不了要对太平巷进行征迁。
而在太平巷的周边本也是有着数家店铺的,也都随着征迁一并或消失或搬离了。
虽然我并没有在此生活过的经历,但是我想它如大多数的老巷一样,邻里之间早已彼此熟稔,早上上班时相互遇到,彼此间就会互相打个招呼。
买个菜时碰巧撞到,也会问候一声:“你们今天家里做点什么?”
这里曾经是千千万万阜阳老街巷生活的缩影之一,也是千千万万阜阳老街巷生活的代表。
现在,他们也许各自搬到了不同的地方,但下次再见面,还是会自然的打上一声招呼:“好久不见了呀!”
在太平巷已经破损的外墙上,上面还有着“阜阳记忆”的字样,没错,这里的确承载了阜阳的无数记忆。
因为与太平巷一墙之隔,就是始建于明朝的曾一时风光无限的慧湖公园。
300多年前,刘体仁专门写下《慧湖纵笔》,“落日云木变,潭曲沉花影;隔堰闻桔樨,遥怜匏叶冷。”
现在慧湖公园虽然远不复300多年的盛景,但是去年3月,经过景观提升工程后,如今的慧湖却是远胜于百年之前。
在入口的广场处,家长们喜欢推着尚在婴儿车的孩子四处转悠;老人们喜欢迈着迟缓的步伐就这样一圈一圈的在人行步道上散步。
偶然间,还遇到了一位摄影爱好者在调整姿态,拍摄慧湖岸边的枯荷。细细观察这里的每一景,都值得我们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朵简单的枯荷。
在这里,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夕阳渐落,傍着慧湖公园而居的人们也开始各自回家,准备晚餐。
虽然这里的生活如大多数地方一样,平凡不起波澜。但,也是这里,融入了一代代老阜阳的生活,承载着一批老阜阳的记忆。
透过慧湖公园破损的墙角,能够清晰可见砖石遍地的太平巷。一墙之隔,隔开了残破的曾经与进阶的现在。
关于改造,我们的情感总是十分矛盾。盼望它发展,又怕它走得太快。盼望它变干净、变美丽,却又害怕它质朴不再。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信着,虽然太平巷不在,但是慧湖会带着它的记忆在阜阳这座城市继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