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太和县......
太和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材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区性差别,构不成方言区。
文艺
太和县境内群众文艺有音乐、舞蹈、雕塑、烙画、印花、刺绣、工艺柳编、剪纸等。
唢呐是居民喜爱的吹奏乐,流传广远。工此艺者多为理发工人,演出时五、六人为一班。乐器有唢呐、笙、笛、铜鼓、梆子、锣。传统节目有诸宫调、官笛、百鸟朝凤等。由于唢呐本身曲调较少,又有较好的表现能力,所以还吹奏当地群众喜爱的梆子戏、坠子戏和一些流行歌曲。唢呐演出的机会为庙会、重大节日及民间嫁娶丧葬。据近年调查,全县现有唢呐班24个,演奏者100多人。
城关镇有以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棚”,节奏欢快雄壮,常于节日伴随各种民间舞蹈演出。
舞蹈有竹马、跑驴、小车、旱船、花挑、蛤蜊人、狮子、龙灯、大头人、二仙摔跤,高翘、台哥、肘哥、花鼓灯、五里撅、12属相等。县城东关和界牌集的狮子舞比较著名,演员皆擅武功,表演的狮子能连窜5道方桌,能从叠起3张桌子上正翻、倒翻下来。县城西关及李营的竹马,跑驴表演精彩,演出时男骑马女骑驴,穿插交错,五彩纷呈。城南关的抬哥。每抬36人,台上是各种戏剧的人物造型,有《三娘教子》、《断桥》、《回荆州》、《芦花荡》等。
元宵节是民间舞蹈的演出节日,抗日战争以前,还在清明节城隍庙会演出。规模小的称出“半会”,大的称出“全会”。解放后出全会两次,一是1949年3月欢送解放军南下,一是庆祝建国十周年。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工此艺者多为妇女。旧时剪纸作品除常见窗花、鞋花、裙花外,还有金鸡报晓、鱼戏红莲、蝴蝶扑金瓜、刘海戏金蟾、观音送子、岁寒三友等,其工具主要是剪。建国后此项艺术有新的发展,采用绘画与刀刻相结合的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工此艺者多为男性。宫集区二郎一带,常年从事剪纸活动的有十几人,被誉为太和的剪纸之乡,其代表人物是王家和,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并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 [14]
戏剧
民国时期,太和县境内戏剧团体有:县衙梆子班、税镇星火梆子班、税镇坠子翁班(又名道情)、傅集梆子班、洪山梆子班、尚寨梆子班、三店梆子班、宫集梆子班、良店梆子班(短暂)、李阁梆子班(起止不详)等。
建国后,境内剧团有:太和县人民梆剧团1952年5月成立,演职员48人。
太和县清音剧团成立于1958年,1965年并入县梆剧团。清音是稀有剧种。传为元末明初汝南僧人玄坛法师所创,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故取名“清音”。清乾嘉时期,清音由阜阳传入太和,至清末民初,清音在太和进入鼎盛时期,仅县城附近就有清音会数班。清音的主曲调是“四句腔”,实际上是以每一个上下句作为一个基本乐段,不断进行变化,循环往复,加上特有的终止式“煞板”,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
太和县曲剧团1958年成立,演职员28人,1959年10月,调为阜阳县曲剧团。 [15]
曲艺
太和县曲艺有大鼓、坠子、渔鼓、评书、小铙子书、琴书等。1957年成立县曲艺协会,1984年发证艺人有297人。大鼓、坠子常演节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渔鼓节目比较短小,有《全家福》、《拉荆筢》、《白玉楼讨饭》、《李三娘打水》等。评书多说讲武侠传奇。1964年以后,曲艺人学习了一些新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 [15]
杂技
太和县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较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交叉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